膽固醇相關問題
Q1
洗血有效嗎?
A

  洗血類似洗腎,透過機器將血液抽出體外後,清除血中膽固醇,再把淨化後的血液輸送回體內。

 

  目前較少人使用洗血的方式來改善血脂異常狀況。通常是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患者,在服用了Statins藥物後仍達不到治療目標者,在沒有服用抗凝血藥物及感染的情況下,醫師才可能建議以洗血方式來作為治療的方式。

 

  由於患者每週需12次到醫院接受洗血,加上健保規定洗血者必須事先申請,對醫院及病患來說都不是相當便利,一般都會盡量以藥物控制為主,洗血雖對改善血脂異常有一定的成效,但不是首選治療利器。

Q2
降血脂藥物有何副作用?/高血脂的治療藥物有哪些副作用?
A

  所有的藥物都是一把雙面刃,除了針對疾病治療外,或多或少出現一些讓身體感覺到不舒服的副作用,降血脂藥物也無法倖免事先了解自己服用的降血脂藥物可能會出現的副作用,當症狀出現時,才能減少擔憂。

  • Statins藥物

過去的大規模臨床試驗數據顯示,Statins藥物可減少高血脂患者總膽固醇約3040%,降低LDL1855%,三酸甘油酯約730%,同時增加HDL濃度515%,是血脂異常患者最常使用的藥物。

  • 副作用:發生機率不高,是相對安全的藥物。
  1. 肌肉病變:疼痛10%、壞死<0.01%
  2. 肝功能變化:肝轉胺酶(ALT)上升這在使用statins藥物的頭兩個月才會出現停藥即會緩解。慢性肝炎患者,不需因此避免使用Statins藥物。
  3. 血糖變化:9%患者可能出現血糖增加。
  4. 其他:相對少見的副作用包括腎衰竭、腸胃道不適、皮膚過敏、頭痛、噁心、疲倦、失眠等。
  • Fibrate類藥物:作用機轉與Statins藥物不同,藉由增加脂蛋白脂解酶的活性,來達到降低極低密度脂蛋白及三酸甘油酯濃度。臨床研究顯示,Fibrate類藥物能降低三酸甘油酯約2050%,低密度脂蛋白520%,亦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約1035%
    • 副作用:與Statins藥物類似。
  1. 肌肉病變:疼痛、壞死。
  2. 肝功能變化:肝轉胺酶(ALT)上升。
  3. 其他:腎功能下降、腸胃道不適、皮膚過敏、腹痛、腹瀉、噁心、嘔吐、膽結石等。
  • 菸鹼酸(Nicotinic acid):主要是抑制肝臟中脂蛋白的合成,減少極低密度脂蛋白的製造與分泌。臨床研究顯示,菸鹼酸可降低TG濃度達2050%LDL濃度525%,增加HDL1535%
    • 副作用:有明顯的副作用,分為急性及慢性兩種,不建議使用於較低風險的血脂異常病人。
  1. 急性:開始使用的714天內,可能出現臉部或身體潮紅現象。
  2. 慢性:腸胃道不適、抑制腸胃道吸收功能、血糖增加、肝功能指數上升、噁心、腹瀉、搔癢、紅疹等。
  • Ezetimibe:屬於選擇性膽固醇腸道吸收抑制劑,可阻止食物及膽道的膽固醇被吸收後,進入腸道及肝臟,以降低血中LDL濃度。臨床研究顯示,Ezetimibe可降低LDL1520%,增加HDL濃度約5%,但對於TG則沒有明顯效果。

副作用:輕微且短暫,包括腹瀉、頭痛等,與Statins藥物併用容易出現肝功能異常現象。

  • 膽酸結合樹脂(bile acid sequestrant resins):透過離子交換的機制和膽酸結合,阻止腸胃道的膽酸被再吸收回流肝臟,進而減少肝細胞中的膽固醇含量。研究顯示,此藥物可減少LDL1530%,增加HDL35%,對於TG影響較不明顯。

副作用:便秘、腹脹、腹痛、噁心等腸胃道症狀。

 

 

Q3
胖子血脂一定不正常嗎?
A

  通常所謂的胖子是以外型及體重、BMI或體脂肪等數據來評斷,其中常有人將體脂肪與血脂肪搞混,以為兩者是一樣的東西事實上不然體脂肪跟血脂肪完全不同,體脂肪是存在組織細胞中的脂肪,不會受到飲食影響而有所起伏,其所表示的是長期的脂肪累積。

 

  就學理上來說,胖子的體脂肪一定偏高,但是血脂肪卻不一定不正常臨床研究顯示,膽固醇異常與高矮胖瘦無關,但血清三酸甘油酯數值則與體型有關。肥胖的人往往三酸甘油酯數值較高,好膽固醇數值(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偏低。

 

  當食物進入人體後,食物中的脂肪成分會跑入血管中,形成所謂的「血脂」,此種食物吸收後形成的血脂顆粒稱為「乳糜微粒」,其成分主要為三酸甘油酯。血脂濃度(主要是三酸甘油酯)會因為飲食而暫時性上升,直到一段時間後血脂被細胞作為能量之用而消耗代謝,血脂濃度也會逐漸降低,這也是為什麼抽血檢測血脂前,醫師會叮囑病人必須禁食812小時的原因,以免檢驗受到干擾而呈現誤差。

 

 

Q4
瘦子血脂一定正常嗎?
A

  許多人對於血脂有錯誤認知,覺得只有胖子才可能發生高血脂,其實瘦子血脂可不一定就是正常的喔!

 

  根據臺大醫院金山計畫研究結果顯示,血清膽固醇數值高低與體型無關。臨床經驗上也顯示無法由體型判斷一個人是否有膽固醇過高問題,欲了解一個人是否膽固醇過高,仍須依賴抽血檢驗。與膽固醇不同的是,血清三酸甘油酯數值則與體型有關,肥胖的人往往三酸甘油酯數值較高,好膽固醇數值(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偏低。除了外表肥胖外,中研院的調查發現,台灣有70%的女性外表纖細,但體脂率卻超過27,甚至高達30,這類外瘦內胖的泡芙族若沒有警覺,也容易發生三酸甘油酯過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型態的血脂異常。

 

  有些人天生麗質,怎麼吃都不會發胖,讓身邊友人是又嫉又妒。但這不代表瘦子就不會有血脂異常問題,有些纖細的女性嗜吃甜食,當高糖、高碳水化合物食物進入體內,經過消化代謝後,便會導致三酸甘油酯升高高膽固醇食物,包括海鮮、牛排、豬排等美食,是否可能造成血清膽固醇升高近來較有爭議然而其中的飽和脂肪酸攝取過多仍對心血管健康不利若家族中有高血脂家族病史,瘦子也有機會受到基因遺傳而導致膽固醇代謝異常。

 

  因此光看體型或測量體重,完全無法判斷自己有沒有高血脂。提醒瘦子讀者仍需定期抽血檢驗血脂狀況,生活及飲食上該注意的細節也不可忽視,才能真的維持正常血脂,杜絕高血脂的威脅。

 

 

Q5
節食可不可以降血脂?
A

  只要不吃東西基本上一定可以降低血脂肪。只是,節食所降低的血脂肪主要是三酸甘油酯,其次才是膽固醇。

 

  血脂中包括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而三酸甘油酯與飲食及熱量具有高度的正相關性,飲食中攝取熱量愈高,三酸甘油酯的含量也會愈高,當愈減少熱量攝取,三酸甘油酯降低的幅度就會愈大。

 

  膽固醇主要是由肝臟製造,並非透過飲食而來,跟飲食的相關性不如三酸甘油酯來得密切,臨床研究表示即便什麼都不吃,至多也只能降低2030% 之血中膽固醇,所以當總膽固醇高到300 mg/dl以上時,僅靠飲食仍無法將其控制在200 mg/dl以下。因此許多的降膽固醇藥物都是針對肝臟以抑制其製造膽固醇,來達到降低血脂的效果。

 

~醫師小叮嚀~

飲食會造成血脂上升的關鍵:

  • 三酸甘油酯上升:包括甜食、加糖飲料、糕餅、糖分高的水果、麻辣鍋、火鍋、油炸食物等高熱量飲食皆會造成三酸甘油酯指數上升。
  • 膽固醇上升:包括海鮮、內臟、動物皮如雞皮、豬皮等,雖然熱量低,但所含膽固醇較高,大量吃這些食物容易導致膽固醇上升。

 

Q6
降血脂藥物要吃多久?
A

  三高屬於慢性病,自己會好的機率非常低,絕大多數患者都需長期服用藥物來將疾病控制在理想狀態。

 

  很多的患者一聽到要吃藥時都會百般不願,也希望能以飲食控制或是生活型態調整來取代長期服藥的處方。事實上臨床實驗的結果也顯示,控制飲食與生活型態只能達到約1025%的降低膽固醇效果。現階段建議一般健康人一開始低密度脂蛋白即低於100 mg/dl以下,總膽固醇即低於200 mg/dl以下者,可以不急於吃藥。

 

  膽固醇高低與飲食有一定的關係性,當患者無法好好控制自己的飲食,或是即使控制飲食後仍無法讓血脂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持續高於100 mg/dl以上,總膽固醇高於200 mg/dl以上的患者,就必須仰賴藥物的幫忙。往後在定期監控血脂的同時,假如血脂控制理想的話,經過醫師評估與診斷,仍有機會可以減少藥物的用量。

 

~醫師小叮嚀~

血脂藥物服用提醒:

除非患者服藥後出現不舒服、肌肉痠痛、胃痛或肝功能異常等副作用需要減藥或停藥,否則鼓勵患者應「持續服藥」、「固定服藥」、「將降血脂藥物當作Aspirin(預防血栓之保護性藥物)」,以達到血脂控制的成效。

 

 

Q7
魚油在治療血脂異常有幫忙嗎?
A

  根據過去臨床研究結果顯示,魚油對於降膽固醇方面的效果不大,而就其製造精純程度不同,平均能降低三酸甘油酯達3035%,因此建議高三酸甘油酯血症的患者,在使用食物管控及藥物後仍未達理想治療標的,可服用合理劑量的魚油,以輔助降低三酸甘油酯。

 

  除了降三酸甘油酯外,國外有部份研究資料顯示,魚油的抗血小板作用能預防血栓發生,同時也能降血壓約12 mmHg,對於降低心血管疾病有些許幫助。只是其抗血小板作用的證據不如阿斯匹靈,且血壓調降的範圍也不高,若想要補充魚油以保護心血管,仍建議應先諮詢主治的專科醫師。

 

臨床上,治療膽固醇的藥物以Statins為主,高三酸甘油酯血症則是以fibrate類藥物及niacin acid藥物為主要治療藥物。

  • fibrate類藥物:降低三酸甘油酯2530%,提升高密度脂蛋白1015%
  • niacin acid:膽固醇降低1015%,三酸甘油酯降低3035%,提升高密度脂蛋白1015%。由於服用大劑量的niacin acid後會影響尿酸、血糖變化,及臉潮紅、胃腸道不適等副作用,臨床使用宜以低、中劑量處方進行治療。

(詳細治療藥物說明,請詳見《藥物治療》章節)

 

Q8
正常血脂肪的範圍介於多少之間?
A

血脂肪測量包括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三酸甘油酯濃度,一般民眾理想值建議為:

 

總膽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

三酸甘油酯

理想值

200 mg/dl

130 mg/dl

40 mg/dl

150 mg/dl

其中跟疾病罹患風險有密切關聯的低密度脂蛋白、三酸甘油酯是民眾必須注意的指標。

 

  三酸甘油酯跟膽固醇不同之處在於,三酸甘油酯與年齡或風險因子尚欠缺足夠之研究證據,跟飲食關係較密切;而膽固醇則與風險因子有關,患者包含愈多的風險因子,低密度脂蛋白的濃度就需要降得愈低,以預防心血管疾病。

  • 三酸甘油酯:< 150 mg/dl為健康理想值,介於150200 mg/dl屬於輕度,仍在可接受的範圍,可透過調整飲食獲得改善;一旦高於500 mg/dl,則可能產生急性胰臟炎、腹膜炎,甚至還會併發糖尿病,這時除了飲食外,還需要立即藥物治療。
  • 低密度脂蛋白:依據患者含有的風險因子,包括年齡、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抽菸、高血壓、高脂血症家族史等,分為輕度、中度、中高度、最高度風險程度,各有建議的理想值。

風險因子:

  1. 男性45歲以上;女性55歲以上
  2. 男性HDL低於40 mg/dl以下;女性HDL低於50 mg/dl以下
  3. 抽菸習慣
  4. 高血壓
  5. 家族病史併早發性心血管病變

§低風險:沒有任何上述風險因子者,低密度脂蛋白可容許控制在160 mg/dl以下。

§中風險:有符合其中1項風險因子者,低密度脂蛋白建議控制在130 mg/dl以下。

§中高風險: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腦中風、心臟裝有支架、或糖尿病者,或其中2項風險因子以上的病患,需控制在100 mg/dl以下。

§最高風險:罹患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不穩定性心絞痛、或已既知有心臟血管疾病的患者等,上述風險因子仍管控不良者,則應將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70 mg/dl以下。

2013年美國最新的建議為使用高強度、高劑量的statin來治療高膽固醇病患;同時不設定治療標的值之治療原則仍有相當多的爭議。目前在使用藥物治療血脂異常應以健保局之規範為之。

 

Q9
血脂肪有幾種?有好壞之分嗎?
A

  血脂肪成分主要有兩大類,包括膽固醇及學名為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 TG)的中性脂肪,皆是身體生理運作所需的重要成分。

  • 膽固醇:主要由肝臟在午夜合成製造,是組成細胞膜及合成荷爾蒙的重要成分,如腎上腺皮脂素、雄激素等都需要膽固醇才能產生足夠的濃度,以因應人體所需。

膽固醇組合後又以四種形式存在,分別是乳糜微粒、極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及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其中與血脂肪濃度變化有密切關係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與高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俗稱「好的膽固醇」,在血管中扮演清道夫的角色,負責將周邊血管與組織中多餘的膽固醇帶回肝臟再利用,或運送到腎臟及其他組織進行代謝或排出體外,因此當體內功能性高密度脂蛋白濃度愈高,相對地罹患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也會降低,具有保護心血管的功能。

  §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的膽固醇」,由肝臟或組織製造合成後,與蛋白質結合,經過血液運送到身體各處,當血管中存在過多的低密度脂蛋白,會逐漸累積在血管壁上,如果沒有做好生活型態調整或藥物介入,這些過多的低密度脂蛋白將可能引起早發性粥狀動脈硬化,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三酸甘油酯:是新陳代謝過程中運送油脂的一個重要媒介,80%是經由飲食吸收而獲得,動物性油脂或植物性油脂中皆含有三酸甘油酯。根據過往臨床研究顯示,三酸甘油酯與全身性血管疾病的相關程度雖不如低密度脂蛋白密切,但有明確證據顯示過高的三酸甘油酯(>5001000 mg/dl)將會增加急性胰臟炎的發生。

 

  體內的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若在適當的濃度內,皆有一定的功能作用,不過當三酸甘油酯、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超過正常量,就容易致生疾病,這時好壞立見,需有效提升好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並降低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與三酸甘油酯的含量。一般來說,做好飲食管控,三酸甘油酯即可明顯的改善,若單靠飲食控制來降低膽固醇,卻僅有三成效果,大部分仍需仰賴藥物治療才有效。

 

 

Q10
市售的體脂計真的可以測出體脂肪?可以信賴嗎?
A

  體脂計利用生物電阻的原理,來測量體內脂肪的儀器,當我們的腳踏上體脂計的鐵片後,就會發出微弱電流,以水分、脂肪、纖維等身體組成及電流通過的阻力等換算出體脂肪的含量。

 

  不過在體脂計說明書上卻沒有告訴消費者,電流走的路徑是最短的,站在體脂計上時電流會從腳底進入,到了腹部就轉彎,往另一條腿的方向走,所以站立測量的體脂計量到的數據只有下半身而已,不足以代表全身體脂狀況。

 

  脂肪有表層脂肪、深層脂肪甚至是內臟脂肪,體脂計測量出來的數據只能當作一個參考,而且每一台體脂計設定不同,同一個人所測出來的結果也可能有所不同,愈精密的體脂計測出來的體脂會更為準確,在國外研究室裡甚至有躺在床上測量的體脂計,可以檢測全身體脂,這種體脂計一定會比平時我們在家腳踏上去測量的來得更精準。

 

  一台體脂計價格不便宜,數據雖可以當作個人健康參考,但其數據意義遠不如BMI、腰臀比等有用,建議讀者可考慮買條皮尺及一台校對精準的體重計,定期測量腰圍、身高與體重,來做為保健的參考依據。

  • 1
  • 2
  • 3
  • 4
  • 5
  • ...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