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問題
Q1
心臟移植後,服用降血脂藥物,會減緩移植的心臟發生冠狀動脈硬化嗎?
A

  1987年開始到2014年止,台大醫院為513例心臟衰竭末期的病患進行了心臟移植,雖然病例數並不多,但卻是亞洲心臟移植最多的醫院,最近十年平均一年約有28例左右,並非需要換心的人少,主要還是因為心臟捐贈的風氣不盛。

 

  雖然病例數不多,但仍發現心臟移植後的患者須比一般人更加重視血脂控制,因為心臟移植後的人比一般人罹患高血脂的機率更高,發展也會更快,血管阻塞、硬化的情形也會更為嚴重。

 

  接受心臟移植的病患如果因高血脂而出現冠狀動脈硬化,跟一般患者一樣可能會因此出現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心肌梗塞甚至是猝死等症狀,不過特別的是一般患者常出現的「心絞痛」卻不會在心臟移植者身上發生,這是由於在換心時心臟連接大腦的神經已被切除,所以不會出現疼痛的感覺,這可能會成為一種隱藏危機,心臟移植患者在缺乏明確的自覺症狀下,恐怕不容易發現心臟疾病的存在。

 

  透過影像觀察一般人與換心病患因血脂異常導致的血管阻塞有很大的不同。(美編製圖)

 

一般人的血管阻塞

心臟移植者的血管阻塞

型態

血脂以偏心圓集中在血管某一部份(eccentric, focal

血脂會以同心圓圍繞在血管四周(concentric, diffuse

發生位置

多在心臟表皮大血管

表皮、肌肉、微血管、動脈血管、靜脈血管等大小血管都可能發生血脂阻塞、硬化

檢查方式

血管攝影即能看出異常

血管超音波才能看出異常

 

  臨床研究顯示,一般人若能降低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1%,就能有效降低2%缺血性心臟病發生風險;反之當總膽固醇含量上升1%,缺血性心臟病的罹病風險也會提升2%。由於目前換心的病例數仍不多,無法統計出心臟移植患者的膽固醇與缺血性心臟病風險,但以此判斷,若心臟移植患者的低密度膽固醇提升,絕對會比一般人罹患缺血性心臟病的機率來得更高。

 

  由此可證,心臟移植後,只要能遵從醫囑服用降血脂藥物,對於減緩冠狀動脈硬化的效果具有正面效益。

 

 

Q2
通血路的成藥可以幫助降血脂嗎?
A

 從西醫觀點上來看,並沒有名為「通血路」的藥。追尋過往的記錄,所謂「通血路」應該是以台語發音,為了讓患者明白降低膽固醇含量、預防血管被硬化的斑塊阻塞形成動脈硬化,而採取較簡易、通俗的說法,方便讓年者患者了解。

 

  提醒各位讀者,想要「通血路(預防高血脂症)」千萬不要隨便購買來路不明的成藥,應從飲食、運動、生活習慣控制等層面著手,若仍無法有效降低膽固醇,在醫師診治下,安全使用降血脂藥物,才是正確的作法。

Q3
有血脂異常,是否紅麴就可以取代降血脂藥物的治療?/紅麴可以取代降血脂藥物嗎?
A

  近年來紅麴是相當火紅的保健食品,但事實上紅麴在中國飲食文化上早已流傳數千年,像是紅糟肉、紅糟豆腐這類傳統小吃都能吃到紅麴。

 

  紅麴中含有的紅麴素(Monacolin-K),經分析後發現其化學結構類似降血脂藥物LovastatinStatin類藥物),並經研究證實紅麴素與Lovastatin具有相同的HMG-coA還原酵素抑制作用,能有效抑制膽固醇的合成,同時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及三酸甘油酯在血液中的含量。這也促使紅麴成為降膽固醇的超級新星,備受媒體與民眾的寵愛。

 

  値得注意的是,即便紅麴能達到控制血脂的效果,卻不代表紅麴能取代降血脂藥物!

 

研究顯示,各種不同的紅麴產品如紅麴膠囊、紅麴酒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效果約1033%,成效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更重要的是其降低膽固醇的功效比Statins低很多,較難達到臨床上所需要的治療效果。此外,各種不同的紅麴產品中,約有三分之一含有因發酵過程中因控制不良所產生的橘黴素(citrinin),長期吃進體內可能影響肝腎功能的正常運作。

 

  有鑑於此,現在臨床上若有需要使用降血脂藥的患者,仍不建議以紅麴來取代藥物。當紅麴有更好的品質規範,並經過更嚴謹的臨床試驗以證實其功效與安全性時,或許未來有機會成為降血脂藥物以外的另一種選擇。

 

2009年衛福部抽查市面上的紅麴米,發現62%含有過量會傷害肝腎的橘黴素,長期食用甚至會導致畸胎。完全無毒的紅麴在市場上極為稀少,建議若要以吃紅麴來降膽固醇,不如選擇Statins藥物還來得更為安全又有效。

 

 

 

Q4
可不可以有必要時再吃降血脂藥物?
A

  動脈硬化是現代人最重要的疾病,它會造成冠狀動脈疾病如心肌梗塞、心因性猝死、或是腦中風、主動脈瘤、周邊血管病變等心腦血管疾病,可說是現代人的頭號殺手。而血脂異常就是動脈硬化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血脂異常會使血脂被帶入動脈血管壁中,並逐漸累積形成「血管斑塊」,這就是動脈硬化的由來。

 

  血脂異常的危害是長期而累積的,動脈硬化的進展往往需時一、二十年,甚至三、四十年。在疾病發展的過程中,血管逐漸被動脈硬化斑塊所堵塞,當血管堵塞達相當厲害程度時,就會開始出現缺血症狀,如冠狀動脈狹窄引起的狹心症;但更重要的是,動脈硬化斑塊隨時有可能裂開,並在裂開處快速形成血塊,繼而將動脈完全堵住,一旦發展至此即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後果非常嚴重。

 

  所以,血脂異常的治療是一種長期抗戰,把異常的血脂好好控制,將這個危險因子轉為正常,動脈硬化就可以獲得改善,甚至消除,這己經有很多醫學研究證實。

 

  提醒患有血脂異常的人一定要遵照正規的治療方法,長期且認真的控制血脂,而不是檢查了發現血脂異常,就趕快服藥,後來血脂正常了,或是服藥一段時間後,就鬆懈下來,把藥也停了,這是不對的!雖然服藥時血脂改善,甚至變正常了,但停藥後很可能又回到異常情況,且將會繼續傷害血管。

 

  此外,也要再次強調,血脂異常的治療除了藥物的使用外,生活型態(包括飲食、運動等)的改變也一樣重要,所以患者也需持之以恆的進行生活型態的調整,雙管齊下以獲得更好的血脂狀況。

 

 

 

Q5
我最近發現有血脂異常,請問我一定要吃降血脂藥物嗎?
A

  血脂肪不是單純地只有一種脂肪,它是許多種「脂肪」的統稱,其中與健康息息相關的脂肪包括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

 

膽固醇又可分成「好的膽固醇」與「壞的膽固醇」,也就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從前面的問答集中已經了解,HDL-C高者能幫助減輕動脈硬化的發生率,而LDL-C則是造成動脈硬化的主要元兇之一。

 

  許多人提到膽固醇血中含量時,常常會以「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的數值來表示,但事實上這並不能表現出身體健康與否的內涵,想要了解心血管疾病風險,應該更為準確的表達出「壞的膽固醇是多少」以及「好的膽固醇是多少」,才能全面了解膽固醇對身體的影響。

 

  此外,血脂肪中的三酸甘油酯(TG)也對身體有明顯的影響,所以考慮血脂肪異常時,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都必須列入觀察的行列,「壞的膽固醇」過高、「好的膽固醇」過低、「三酸甘油酯」過高,都可能引起動脈硬化,且三酸甘油酯超過500 mg/dl還可能引起急性胰臟炎,患者都必須積極接受治療,盡快將血脂異常的狀態回復到理想的範圍內。

 

  發現有血脂異常時,若是輕度的狀況,在藥物治療介入前,患者可以試著透過非藥物治療來改善血脂,假使效果不彰,再開始使用降血脂藥物。因此患者並不是一定要吃藥,非藥物治療在血脂異常的治療處方上,也是一樣地重要。非藥物治療若有效果,患者或許可以避免服藥,既經濟又可避免醫療資源浪費,同時也可減少藥物不良反應所造成的傷害,這也符合當前我國健保針對血脂異常治療的規定。

~非藥物治療~

  • 規律運動
  • 控制體重
  • 減少動物性脂肪
  • 減少碳水化合物
  • 減少飽和脂肪酸
  • 減少反式脂肪酸
  • 減少抽菸
  • 減少酒精
  • 攝取水溶性纖維食物
  • 攝取植物固醇
  • 攝取深海魚油等富含 Omega-3的食物
Q6
市面上降血脂藥物繁多,要如何選擇?/高血脂藥物有哪些種類?
A

  雖然市面上降血脂藥物相當多種,不過臨床證據顯示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最有效的仍以Statins為主。而依據作用的不同,大致可以將降血脂藥物分為三類:

  1. Statin類:能抑制膽固醇合成速度,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濃度,適合高膽固醇血症的患者做為第一線藥物使用。目前藥物使用方式多為一天一次,建議晚上服用對於降低膽固醇的效果最為突出。
  2. Fibrate類:增加血脂代謝速率,有效降低三酸甘油酯,減少急性胰臟炎的發生。為了避免腸胃不適的副作用,應於食物同時倂用或於飯後服食。適用於膽固醇不高、但三酸甘油酯高的患者使用。
  3. Nicotinic acid:藥物作用機轉類似Fibrate類藥物,能有效降低血液中三酸甘油酯的濃度,避免胰臟發炎。患者若是高三酸甘油酯,但是膽固醇濃度偏低者,建議以Nicotinic acid藥物為治療處方。

 

  臨床證據顯示,高血脂的各項數據中,以能降低膽固醇濃度為最重要,只要能有效降低膽固醇含量,即能控制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因Statins藥物對於膽固醇降低的效果明顯,所以是目前高脂血症患者中最多人使用的藥物。

Q7
高血脂的併發症?
A

  研究顯示,血脂持續居高不下,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太多,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太少,就容易引起動脈硬化的變化,並隨著病程演進,若是冠狀動脈硬化則會引發冠心病,輕者可能有心絞痛的症狀,嚴重者發生心肌梗塞,甚至死亡。若動脈硬化發生在腦部血管,輕則引起瞬間腦缺血,假如沒有定期檢查與治療,患者嚴重還可能導致缺血性中風或是出血性中風。

 

  此外,主動脈瘤、下肢周邊血管病變等血管疾病都是膽固醇過高導致的高血脂之常見併發症。

 

  血脂高除了低密度膽固醇超標外,還有三酸甘油酯的因素。臨床觀察證實,當三酸甘油酯超過1000 mg/dl以上,很容易併發急性胰臟炎,患者的死亡率不低,是相對危險的急症。過去較少注意到的狀況還包括,三酸甘油酯超過1000 mg/dl的患者,若合併有糖尿病控制不佳或酗酒、過去曾有胰臟炎病史等狀況,急性胰臟炎復發機率大增,死亡率也會提升,必須提高警覺。

 

Q8
高血脂症會遺傳嗎?
A

  臨床建議,父母或祖父母中有一人曾在55歲前發生心肌梗塞或中風,其子女應儘早到醫院檢查是否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這也表示,高血脂症是會遺傳的。

 

  根據統計,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的發生率少見於55歲以前的患者,因此若家族中曾有這樣的病例,即可懷疑是因膽固醇過高才會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提早發生。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為顯性遺傳,主要是調控膽固醇代謝基因發生突變所致,如果是兩條基因其中之一條發生突變稱為「異型接合子突變(heterozygous mutation)」,成對基因皆突變則為「同型接合子突變(homozygous mutation)」,其臨床表現則能膽固醇過高。全球統計數據顯示,約每100人中就有1人是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發生機率不低,但卻經常受到忽略。

 

  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即便身體纖細,飲食節制,但其血中膽固醇含量卻仍比一般民眾來得高,檢查常可見到總膽固醇濃度高於300 mg/dL,低密度脂蛋白常在200 mg/dL以上,更遺憾的是可能在青壯年就發生動脈硬化或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屬於罕見疾病的同型接合子突變患者,臨床上曾有1819歲的青少年罹患心肌梗塞的案例,影響生活甚鉅。

 

  因此對於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民眾來說,應從小接受血脂檢查,遵守「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原則,並接受專業治療,避免心血管疾病併發症的發生。

 

 

Q9
我對史他汀降血脂藥物有副作用,有其他替代藥物嗎?
A

  臨床上,史他汀類藥物是降低LDL的主要藥物,因為它的副作用較少,且使用也較為方便。不過患者受到個人飲食習慣、生活作息、服藥順從性、遺傳基因等狀況的影響,對於藥物的耐受性也有所不同。研究顯示,在治療劑量內每增加1倍的Stains劑量,可多降低6%LDL濃度;但劑量愈高,發生副作用的機率也愈高。

 

  Statins藥物無法降低LDL達到治療目標,醫師會考慮在一般治療劑量或調整至最高劑量時,考慮加入膽酸結合樹脂,兩者合併使用的成效明顯。不過當患者無法忍受膽酸結合樹脂的副作用時,也可考慮使用菸鹼酸,或是菸鹼酸併用Statins藥物,以降低Statins的劑量,藉此減少Statins的副作用。

Q10
吃多少深海魚才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
A

深海魚含有豐富的DHA及EPA,有助於降低三酸甘油酯、提升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進而達到保護心血管的作用。

 

  美國DART研究以每週2次,每次200~400 g深海魚或是1500 mg的魚油,連續24個月後,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達0.85。建議大家應以深海魚取代紅肉,降低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

 

  美國心臟學會2006年的研究也指出,每天500 mg的EPA+DHA攝取量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因此建議成年人每週食用2次(每餐2~3兩)的深海魚,以達到500~1000 mg的EPA+DHA攝取量。

 

  有趣的是,美國心臟學會的研究中也顯示,每天攝取EPA+DHA 500 mg以上的效果並沒有比每天攝取EPA+DHA 500 mg來得更好,可以說多吃並無益,若能遵循建議量食用深海魚,民眾不用擔心攝取量不足,也不需要額外補充深海魚油這類的保健食品。

 

  提醒民眾,預防心血管疾病不應只仰賴單一食物,深海魚雖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但蔬果、五穀雜糧、堅果等各種天然食材也都有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營養,不可偏頗,最重要的還是飲食均衡,才能將所有營養元素一網打進。

 

~營養師小叮嚀~

深海魚油含有豐富的DHA及EPA,適量攝取,對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不過,近年來深海魚的重金屬問題也是食不安心的一個重要議題,在想要藉由補充深海魚油的同時,該如何減少重金屬的攝入呢?

  1. 選購來源可靠安全的深海魚商品。
  2. 魚的體積愈小,表示受到重金屬汙染與體內累積的含量愈少,可選擇像是鯖魚、秋刀魚等小型深海魚種。
  3. 孕婦、幼童必須減少食用來源不明的深海魚。
  • 1
  • 2
  • ... /
TOP